新闻动态分类:
新闻动态分类: 全部 专业常识 行业新闻 中央空调工程公司 中央空调工程改造 车间降温环保空调 厂房中央空调 空气源热水工程 通风降温工程
  • 当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如火如荼,众多业内相关人士也预测未来几年绿色建筑也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热点。我国很多城市也在实践绿色建筑,河南省今年出台的严治大气污染其中就包括建筑物的排放等方面。建筑节能的实行,减少了碳排放,同样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北京等城市的大气防治主要还是通过排风、减少建筑工地扬尘等基础方面入手,建筑节能方面的尝试还有待创新。德国、丹麦:从匮乏能源到建筑节能德国、丹麦都是能源匮乏国之一,很多能源都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内部需求。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暴涨,让这两个国家都改变了能源政策,一方面重视节约能源,一方面着手开发可再生资源。其中,德国多年来,政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大幅降低了建筑物能耗;丹麦通过提出严格的建筑节能要求,加强对既有建筑改造,税收政策调控等政策措施,建筑物能耗大幅下降,目前新建建筑的供热能耗只有1977年的25%左右。德国和丹麦促进建筑节能的经验和方法政策引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对建筑物保温隔热、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等技术规范做出规定,违反相关要求将受到处罚。从1977年颁布的《保温条例》到2002年欧盟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开始实施新的《能源节约条例》,多次修订之后又加入了被动式建筑(即超低能耗建筑)的采暖能耗限额将下降到15KWh/(m2a),这是目前环保节能建筑的*高标准,基本实现建筑的“零能耗”。自1961年开始,丹麦就对新建建筑的能源消耗做出了规定。其后,丹麦不断提高建筑的能效要求,在建筑标准中对新建建筑供热、制冷、通风、生活热水和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效率有详细规定。丹麦*新建筑标准提出,到2020年丹麦新建建筑的“能耗几乎为零”,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建立财税激励制度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激励补贴政策。其中既有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激励计划,也有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专为建筑节能改造推出的多项资助计划。另外,各州、市、乡镇政府及能源供应企业提供各种地区性的资助计划。另外,从1999年起,德国实施生态税改革,一方面提高能源价格,另一方面将征收税费的90%通过降低退休金交费重新返还给居民和企业,不增加民众负担,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社会节能意识,促进了节能技术研发,减少了能源消耗。丹麦通过征收建筑采暖燃料税、给予节能投资补贴、实施出租房屋节能一揽子计划等手段,降低了建筑能耗。推行建筑物能源认证证书2002年,德国《能源节约条例》(EnEV2002)要求,建筑物中的能源使用情况要进行量化(包括供暖、空调、热水供应等方面),要建立建筑物的能源认证证书系统。建筑物的能源证书,与家用电器上的能效标签一样,反映了建筑物的能耗属性,另外还包括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建议、措施及注意事项等。调查市场后这样的能源认证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自2009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出售或出租的居住建筑都必须出具能源证书,以便购房者或租房者了解在房屋能源消费方面可能支出的费用。对非居住建筑,则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这一规定,同时要求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在建筑物显著位置悬挂能源证书。能源认证证书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建筑商和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提高建筑物节能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推广供热计量两德统一后,从1991年开始对既有居住建筑开展大范围的综合改造,一方面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减少建筑能耗。通过改造楼内采暖系统,安装新的散热器和自动温控阀进行温度调节,加上电子式热分配器进行供热计量。1994年开始全面实现热计量收费,困难人群政府给予补助。实施供热计量的住宅,供热和热水供应能耗大幅减少。1996年,丹麦住房建设部门颁布条例,要求所有建筑物安装热计量装置,违反者将受处罚。通过实施供热计量,丹麦的室内采暖总能耗降低了50%。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启示国内现在针对建筑节能仅处于尝试阶段,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增加,被动式建筑的建造成功,对于我国未来大力发展建筑节能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建筑节能的探索与创新中,可以借鉴德国和丹麦的经验,取其精华,补充现有制度下的不足。(一)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制定了本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制定了该条例。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所需的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的制定工作仍然滞后。要加快完善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针对住宅、农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分别制修订相关工程建设节能标准,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环节落实建筑节能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建筑能效标准,严寒、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要将建筑能效水平提高到“三步”建筑节能标准(65%节能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执行更高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有些省份针对当地的绿色建筑提出了节能的要求,但是在节能标准和宣传力度还需加大力度。(二) 健全经济激励政策。我国已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财政资金奖励政策,可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加大补助力度。要积极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推广阶梯电价,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建筑节能。(三) 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积极发展被动式建筑等低能耗建筑的建造技术,重点推动外墙保温、节能窗户、新风换气、建筑遮阳等方面的节能技术和施工工艺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带动建筑节能。(四)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改造。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和管网热平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强化节能改造工程设计、施工、选材、验收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完成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做好“既节能又省钱”,提高居民参与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以建筑门窗、遮阳、通风等为重点,在夏热冬冷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探索该地区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供热结构的改造,也能有效解决冬季北方城市由于供暖等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对环境的贡献价值也较大。(五) 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大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人员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成立建筑节能专业培训机构和咨询机构,支持民间培训机构建设。借鉴德国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工商联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有效组织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应用。(六) 加强宣传,提高建筑节能意识。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普及节能知识,重点向房屋业主、地产商等宣传节能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增加低能耗建筑需求,促进建筑节能。
    2019/03/08
  •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到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等新建区域新增热泵供暖750万平方米左右。   北京将在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以及农村地区推广热泵技术,到2022年,利用热泵系统供热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供热面积8%左右。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8个单位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热泵系统应用 推动清洁供暖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    3年后热泵供暖占北京供热面积8%左右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北京新增热泵系统利用面积2000万平方米,累计利用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的发展目标,占全市供热面积8%左右,热泵系统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规划,北京将推动“重点功能区、三城一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热泵系统发展应用。   《实施意见》明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750万平方米左右。结合新城规划,在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既有区域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余热潜力,充分利用现有供暖设施能力,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加强在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农村地区推广热泵系统应用,大力支持热泵系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水平,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   每年减少能源消耗约合百万吨标准煤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发展热泵系统应用,将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有利于推动由天然气、外调电为主的清洁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创新转型升级。   据介绍,热泵系统是采用电能为动力,将低品位的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的技术,节能**环保,综合能效(COP)可达到3.0以上,是对燃煤、燃气等常规能源的有效替代和补充。   据测算,到2022年热泵系统累计利用面积可达到8000万平方米,年可减少燃气等化石能源消耗量折合标准煤约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对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改善将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减少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污染物。   热泵供暖可获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   根据《实施意见》,热泵系统建设将获政府补贴。北京将重点加强民用建筑、燃煤替代等清洁供热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对新建、改扩建热泵系统、余热热泵系统项目热源和一次管网投资,给予30%的资金支持;既有燃煤、燃油供暖锅炉实施热泵系统改造的项目,以整村实施的农村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以社区统一实施的城镇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投资的50%给予资金支持;对地热能供暖系统热源及一次管网投资给予50%的资金支持。   依据北京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将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对于申请30%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热泵系统项目,由所在区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市发改委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对于申请50%及以上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项目,由市发改委审批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说北京热泵供暖三年目标   8000万平方米  到2022年,北京新增热泵系统利用面积2000万平方米,累计利用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的发展目标。   约100万吨  到2022年,随着热泵系统利用面积增加,年可减少燃气等化石能源消耗量折合标准煤约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   750万平方米  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750万平方米左右。   400万平方米  到2022年,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区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   150万平方米  在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农村地区推广热泵系统应用,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   资金支持  30% 对新建、改扩建热泵系统、余热热泵系统项目热源和一次管网投资,给予30%的资金支持。  50% 以社区统一实施的城镇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投资的50%给予资金支持;  50% 对地热能供暖系统热源及一次管网投资给予50%的资金支持。   ■ 释疑   什么是热泵技术?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浅层地温能(亦称浅层地热能)指赋存于地表水源、污水(再生水)源及地表以下(一般小于200m)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温度低于25℃,可经热泵系统采集提取后用于建筑供热(冷)等的地热能资源。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中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温度分低温、中温、高温三个等级,*低温度是在25℃以上。
    2019/03/08
  •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78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分别下降25.0%、8.7%、7.1%。优良天数227天,占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其中一级优天数72天,二级良天数155天。重污染日15天,比2017年减少9天。全年**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      这得益于北京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8年,北京市紧紧围绕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坚持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并重,同时大气污染防治突出精治、法治、共治,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基础。精治:利用源解析结果**施策      去年,北京发布了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7年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分别占45%、16%、12%、12%,且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大。这为北京精细化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撑。      针对柴油货车污染,北京市创新实施重型柴油车闭环管理机制,将超标排放车辆纳入“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自2018年4月20日实施起,约14.5万辆超标车被纳入数据库。      同时,实施机动车检测场记分制管理,2018年8月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检测,基本实现对在用重型柴油车排放全面监管。完善超标车企约谈机制,加快推进龙头物流企业新能源货车替换,累计更新1.1万辆。     针对扬尘问题,北京市全面建成覆盖乡镇(街道)的1020个粗颗粒物监测站点。聚焦11个重点区域,对181条道路开展道路扬尘走航监测示范项目。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渣土车管理情况进行排名考评,通过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在线巡检,抓拍并督促整改扬尘行为。针对施工、道路、裸地三大类扬尘,分行业制定扬尘治理专项方案,并建立监测—通报—移交—巡查—约谈“五步法”监管机制,对250余家扬尘治理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对56家企业停止在京投标30-180天。       2018年,北京市还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21家,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656家。完成450个平原村“煤改清洁能源”、8家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全市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法治:建好用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北京市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完成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与上位法的一致性修改。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发布北京《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5项新地方环保标准。修订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强化分区域差别化禁限管理。       同时,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行。       有了**治理目标,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2018年,北京市开展重型柴油车专项执法,按照“公安处罚、环保检测”的工作模式,聚焦38个进京路口、市内重点道路和车辆集中停放地,由公安交管部门负责截停车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保检测,对超标排放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处罚。2018年,全市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处罚32.5万辆次。       通过“热点网格”实施**执法。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地区,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开展“点穴式”执法,并加大违法曝光力度。2018年,北京市固定源查处违法行为4929起,处罚金额2.3亿元。针对家具、印刷、汽修、餐饮等重点行业开展贯穿全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中,每周对各区餐饮行业专项执法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共治:推动各方履行环保责任       2018年,北京市积极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并健全完善“周排名、月通报、季报告”机制,强化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乡镇(街道)蓝天保卫战责任落实。       工业企业主动落实环保主体责任。2018年,31个工业企业实施环保技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进一步减排,燕山石化公司完成厂界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设施安装。       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生态环境主题活动,并拨打“12369”环境投诉举报电话,反映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履行环境监督责任。
    2019/03/08
  • 近日,《北京日报》《新京报》分别发表了题为《北京2022年清洁供暖8%靠“地热”》 和《3年后,北京8%的供热由热泵提供》的报道,文章指出,北京将在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以及农村地区推广热泵技术,到2022年,利用热泵系统供热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供热面积8%左右。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8个单位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热泵系统应用推动清洁供暖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北京新增热泵系统利用面积2000万平方米,累计利用面积达到8000万平方米的发展目标,约占全市供热面积8%左右,热泵系统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可再生能源应用**纳入分区规划    《实施意见》**提出研究将可再生能源应用纳入分区规划,在分区规划中将把可再生能源供暖总量和比重指标作为能源供热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    按照规划,北京将推动“重点功能区、三城一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热泵系统发展应用。    《实施意见》明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750万平方米左右。    结合新城规划,在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既有区域因地制宜的深入挖掘余热潜力,充分利用现有供暖设施能力,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    北京加强在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农村地区推广热泵系统应用,大力支持热泵系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清洁供暖水平,到2022年,新增热泵供暖利用面积150万平方米左右。     地源热泵应用*高获50%资金支持    为加大热泵技术的推广,北京将从加大资金补贴、简化审批程序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重点加强民用建筑、燃煤替代等清洁供热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对新建、改扩建热泵系统、余热热泵系统项目热源和一次管网投资的,将给予30%的资金支持。    而对既有燃煤、燃油供暖锅炉实施热泵系统改造的,以整村实施的农村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以社区统一实施的城镇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补贴力度更大,将按照工程建设投资的50%进行资金支持。对地热能供暖系统热源及一次管网投资,也将给予50%的资金支持。    为加强事后监管,保障热泵项目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同时表示,申请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热泵项目,必须安装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北京市发改委将委托专业机构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项目事中事后管理水平,对不符合相关标准的项目将进行公示。
    2019/03/08
  •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8年度空调市场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是连续第11年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度重点城市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0.6%、7.6%,全年占比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多种因素作用下,总体行业呈现产品进一步优化、品牌竞争加剧、创新驱动显著三大态势。     以格力、美的、海尔为首的主流空调品牌,在推动整个行业产品优化、创新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品牌集中度持续趋高 前三品牌格局难以打破     2018年,市场竞争已经从产量、价格转向营销渠道、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上下游关联、技术研发、国际市场以及现代管理方式等**度竞争。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和品牌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倾向于值得信任的品牌,直接表现为空调行业品牌集中度再次显示高位扩大优势。     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志高、奥克斯、TCL、长虹、科龙、格兰仕构成的前十位品牌,2018年度市场占有率总和达到95.17%。行业TOP3品牌格力、美的、海尔实现逆势增长,市场占有率总和由2017年度的68.88%提升到71.17%,同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由格力、美的、海尔构成的第一集团品牌对市场控制能力明显加强,与第二集团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差距在逐步拉大,品牌集中度持续走强,对其他品牌挤压更为明显。     据此,业内人士分析,品牌集中度高位集中说明相关品牌市场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市场门槛的提高,那些不具备较强整体竞争实力的中小品牌*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品质仍然是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需求升级驱动产品优化 智能空调份额逆势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更加向提高品质生活方向转变,产品创新进入活跃期,这种活跃的创新在空调行业表现为产品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认知程度达到了一个历史性新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制冷制热等基础功能,对健康、环保、舒适、静音、家居一体化等越来越多的需求元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年度智能空调占整体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分别达到24.98%和31.17%,分别比2017年度增长6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海尔空调以36.16%销售量占比和37.73%销售额占比位列行业智能空调第一。从市场情况分析,智能空调品牌竞争仍集中在海尔、格力、美的这三个品牌,其他智能空调品牌市场占有率虽有上升,但并未影响三大品牌为主要竞争者的市场格局。智能化、高端化的创新产品成为助力空调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健康自清洁成新溢价点 整体市场均价上涨     抓住消费需求、输出高价值的解决方案成为2018年度空调企业竞争的关键。除空调的智能以外,强调健康舒适的自清洁空调产品也成为新的强溢价点。2018年自清洁空调实现快速普及并成为行业新趋势。     从重点城市监测数据来看,2018年,国内自清洁空调市场依然保持高位集中特征,TOP5品牌市场销量占比高达97.16%。其中,海尔自清洁空调以销售量占比36.66%和37.73%销售额占比,排在2018年自清洁空调市场首位。     与2017年度相比,2018年度空调消费结构中高端变化趋势明显,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整体市场均价3734元/台,较2017年3612元/台上涨122元/台,同比增长近3.3个百分点,整体空调市场均价连续第三年上涨。产品进一步向高端化转变,显示整体行业的创新力和发展力处于相对健康的水平。     在行业增速放缓甚至下行的背景下,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成为空调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格力、美的、海尔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智能制造等多方面系统发力,**把握了消费升级方向,进一步**空调市场。国家信息中心认为,目前国内空调行业品牌竞争依然体现为品牌集中度高位集中态势,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或仍将延续。
    2019/03/08